战胜华尔街1: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避免当韭菜的命运 甚至可以比基金做的更好
各位书友大家好,今天我们开始新的学习,我们继续回到投资市场,来读一本经典中的经典,那就是全球最牛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写的一本书,叫做战胜华尔街。彼得林奇大家一定不陌生,这是一个投资界的传奇,他也是苦出身,11岁给人家捡高尔夫球,但他也从这里,接触到了很多高端人士,从他们嘴里了解了股票,所以牛逼的人,到处都是学习的机会。他在上大二的时候就开始股票投资了,而且坚定的认为,股票这个东西就是艺术,而不是科学,只能悟道而不能学习。之后进入华尔街,更加印证了他的观点。他发现自己在大学学的理论,在华尔街的市场之中几乎完全崩溃。他只好自学悟道,并且注重调研,在他管理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,他创造了神话,管理账户规模从2000万美元,增长到了140亿美元。13年的年均回报达到29%,超越了巴菲特,而且他跟巴菲特截然不同,巴菲特一辈子就买了那么几只股票。而彼得林奇不同,他买了15000只股票,很多股票也不是长期持有,而是反复买卖。华尔街甚至说他是什么股票都喜欢的那种。还说他是个死多头,那么今天开始,我们可能会用1周的时间,走进彼得林奇的世界,看看他是怎么来做投资的。
首先,林奇上来就说,业余投资者要比专业投资者业绩更好,这句话很多人都特别爱听。凭什么我们只能当韭菜?林奇的道理很简单,你自己做的蛋糕,比外面买来的更好吃。不是吗?他说基金经理大多都是浪得虚名,业余投资者只要有心,按照专业的方法来做,完全可以比专业的人做的更好。
彼得林奇统计,75%的基金投资业绩,连市场平均水平都达不到,这是什么意思呢?也就是说如果你买沪深300的指数基金,那么你终将跑赢75%的专业投资者。但很可惜,大家的投资成绩往往并不理想,特别是那些上学的时候学习很好地人,往往投资一塌糊涂,因为他们学习好,就是因为太听老师话了,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轻信别人,从来不独立思考,所以经常会听信股评,听信专业人士的意见,而缺乏质疑的态度。所以他们总是轻易地投资,往往都是在高点,大家情绪激动的时候入场。老齐提醒大家,虽然在老齐这里读书,但老齐说的并不全对,如果您完全信任老齐,那么这个书也就算白读了。我希望我们讲一些投资经典,能够让大家知道方法论,知道该如何看待股票,并掌握方法,至于如何分析,如何判断,真得您自己独立思考。否则听老齐的买了,那么你听别人的也一定会买。所以,最后这还是一个亏损的习惯。买入一只股票前,你要把你的买入理由都写下来,然后贴到墙上。在自己坚持不住地时候,看看这些买入的逻辑是否改变了,当然你也可以不买,看好一只股票,也可以把它写下来,给出自己的预判,然后贴到墙上。等待一段时间回来印证,这是最廉价的投资训练方法。所以如果你们家还没有一块贴这些东西的小黑板的话,那么说明您还是没有上道。
彼得林奇举了一个例子,圣阿格尼斯大学让学生们做了个模拟投资组合,结果远超99%的基金经理的业绩,更超过了标普500。而他们当时做的选股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,学生们去找那些股票,然后把他们的投资逻辑和分析都写下来贴到墙上。彼得林奇就此总结一条投资圣经,千万不要对任何无法用笔将公司业务描述清楚的股票进行投资。换句话说就是,你不把投资逻辑写下来之前,千万不要去投资,很多股票都是,写着写着你就觉得这公司有问题了。所以一定要养成这个习惯。而这个投资逻辑,老齐也可以给大家补充一下,1要写这是干什么的,为什么你要看好,2写这个公司的业绩,包括主营收入,利润,毛利,净利净资产收益率。每股收益,市盈率。3写跟同行比较,真的突出吗?主要比较主营业务收入,利润,毛利,净利还有增长情况,4要跟自己历史比较,是高了是低了,比较市盈率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,和股息率。5就是预计一下极端的情况,比如10年股票不涨,这个公司会怎样,市场估值会到什么样,你靠股息能收回多少?6还有做一件事,收集负面消息。别光看好的,还要看看大家对他有什么恶评,并分析这些负面是不是主要因素,还是过度反应了,又或者是暂时现象。因为在你买入之前,心态是平衡的,一旦买进去了,往往眼里就看不见负面消息了。
这个圣阿格尼斯大学就是这样,老师就提了一个要求,你们选完的股票,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,自己站起来说,他是干什么的,你为什么要买它!并说服那些反对你的同学们,就这么简单,所以很多同学都是当功课去完成的,但似乎也并不太复杂。因为你研究的公司,别人不见得去研究,所以你说服别人很容易,但如果一个没什么研究的人,都能质疑你的投资,而且你还没办法反驳,那么也就证明,你选的这家公司是有问题的。
同学们有个心理,那就是找那些看起来无可辩驳的公司,比如他们选出了迪士尼,百事,耐克,沃尔玛,麦当劳等等,因为这些公司一听起来似乎就很靠谱,批评他们的人就少,公开资料也多。这样他们就很轻松的完成了作业,很少有人去挑战高难度,研究那些初创的,科技的,甚至完全不懂是在干什么的公司,因为这些公司很容易被就被别人问的哑口无言。比如你现在说腾讯前途光明容易呢,还是说他快完蛋了容易。说马云牛逼更容易,还是说阿里傻逼更简单?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
所以你发现没有,做一个事情的出发点不同,得到的结果却完全不同,大家买股票的时候往往爱买那些根本不知道干什么的公司,以体现自己眼光广泛,博学多才,但实际上这些玩意未必赚钱,而你可能也了解的并不深入。属于自己给自己买坑而已。
彼得林奇的富达基金技术部门,做了个统计,以证明定期定额投资的有效性,他说1940年你投1000美元,购买标普500指数,52年后,你的资金变成了333793美元,好像也没多少是不是?但如果玩法变一下,你每年都定期投入1000美元,52年后,你一共其实只投资了52000美元,但你此时会拥有355万美元。结果是增值68倍,还有一种玩法是,在每次股市下跌超过10%的时候,你除了定期投资那1000美元之外,再追加1000美元进去,结果是你52年来一共只追加31次,所以你一共的投资是83000美元,但52年后,你的总计收入又神奇的翻倍了。变成了630万美元。本金增值76倍,可见,定期定额投资,这么简单的一个游戏,让你获益颇丰。林奇的经验是,你可以买很多的白马股,因为这些公司的业绩非常好,但如果你想获得超越市场的回报,你最终还是要在成长股上下功夫,而买成长股跟创投是一个道理,也就是要玩概率的。大概有一半的成长公司,如期成长就很不错了,剩下的一半会让你失望。所以他们管这种原则叫做,最少5只股票原则。也就是说,你要是投资成长股,就要至少选出5只股票出来。不要集中押宝,因为这种成长的确定性,并没有白马股那么强。
林奇是个乐天派,华尔街说他是没有周末焦虑症的。什么是周末焦虑症呢?说的是华尔街到处都是经济论坛,比如著名的巴伦圆桌会议,就经常是周末召开,而大家一碰到一起就会叨逼叨各种坏消息,什么全球变暖,什么战争,什么经济减速等等。所以周末会让人的心情很焦虑。而这种情绪会让很多投资者在周一卖掉股票。彼得林奇说,他印象中的圆桌会议,基本上除了悲观就是悲观,1987年股市暴跌后,1988年很悲观,1989年更悲观,1990年甚至比前两年还要悲观。而实际上股市却已经连涨了3年,而事实上90年下半年股市才开始回调了,但悲观的却有点离谱。连出租车司机和理发师都给你推荐看跌期权。当时几乎所有的媒体全是负面消息,什么艰难度日,房地产市场崩盘,金融危机,不知这次美国要衰退多久等等。
这时候彼得林奇想的是什么?他说他认为理发师可能完全就没搞清楚看跌期权是个什么玩意,当这些人都稀里糊涂的做空股市的时候,说明做空已经是强弩之末,应该是加仓买入的时候。那个时候他已经辞去了麦哲伦基金的工作,但他用个人的账户疯狂收购股票,这次显然他又赌对了。从走势上看,91年上半年股市就涨回来了,而且之后一直涨,95年之前连个像样的回调都没有。96年之后涨的更凶,一直涨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前夜。可以说这波大牛市,让标普指数翻了近4倍。
那么林奇为什么能够这么确定机会来了?他除了逆向操作还看到了怎样的确定性机会呢?我们明天接着讲?